今天是:
打印文章

一、指导思想

    以中共中央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》为指导,在2009年德育工作的基础上,全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,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校规章制度,以班主任“六要工程”、学生“六有工程”的为着力点,狠抓常规管理,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、基础文明教育、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。以务实、创新的精神,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,争取办学质量、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
二、工作重点

新的学期,学工处工作将以创建小班化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导向,创造性开展学校德育工作。

1.围绕“四化”内容,进一步加强小班化德育研究,形成小班化教育的品牌。

2.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,以班主任工作的“六要”工程为抓手,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,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。

3. 以小课题研讨为抓手,加强德育工作的研讨。

4.开展以孝德教育为中心的感恩励志教育,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,社会意识,责任意识。

5. 围绕学生的成长手册,以义工岗位为核心,进一步落实学生的“六有”工程,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。

6. 围绕“四会”,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,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,进一步优化“学风”建设。

7. 加强班会课研究,尤其是常规班会课模式的研究,巩固德育教育的阵地。

8.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,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。

 

三、工作措施

    (一)加强小班化教育研究,形成学校德育特色

     小班化教育条件下,班级管理要形成特色,学校围绕特色化的班级管理提出了“四化”,即:座位形式多样化、干部制度全员化、教师家访系列化、班级文化个性化。学校学工处将围绕四化,开展工作,丰富“四化”的内容,彰现小班化教育的特色。

     1、座位形式多样化。各班级根据各学科课型模式教学的需要,积极探索小班化特色座位,便于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提高教学的参与度,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。

     2、干部制度全员化。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,人人都是责任人,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。学工处将定期组织各类、各级学生干部进行业务培训,指导他们科学的进行班级管理,各班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,班主任参与,结合班情,协同管理班级事务。以实现自主管理

     3、教师家访系列化。家访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、家长等方方面面,加深对学生的了解,加强家校的沟通,提高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参与度。教师的家访要系列化,形式要多样化,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,形成家校合力,共同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。学工处要求各班做到教师全员参与,家访全面覆盖,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家访,如对于特殊学生进行跟踪家访,双休日督查成常态,走进社区联合家访等等。

    4、班级文化个性化。每个班级通过对班级的命名,班徽的设计,班规的制定,教室的布置等,力求达到营造雅致氛围,创设班级物质文化;开展多彩活动,展现班级行为文化;学生自主管理,优化班级制度文化;创建特色中队,打造班级精神文化。

    (二)加强德育队伍建设,提升德育管理水平

1、认真落实学工处主任、副主任和其他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,制定相关工作流程,定期检查、认真指导,积极协助有关人员作好本职工作。在每学期开学之前,召开学工处德育工作会议,完善学工处内部人员职责分工,并且职责分工安排表分发全体教师员工,以便监督实施,提高学工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。

2、改进班主任工作手册,推行班主任工作“六要”工程记载本,落实班主任工作的“六要”工程,即每周要听本班教师一节课、每周要组织一次班会课、每周要组织一次班干部会议、每月要进行一次班级总结(五会一报)、每月要与每个学生谈一次话、每学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。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,将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,形成我校班主任工作的品牌。

    3、加强年级组长、班主任队伍的建设,发挥德育工作的核心作用。布置和指导年级组长、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,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,交流班主任工作的经验,进行班主任培训,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。

4、改进,完善班主任考核机制,考评中力求公平、合理,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
5、公开、公正、合理、认真做好“优秀班级、优秀班主任”荣誉评选工作,加强宣传弘扬优秀班级、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,树立典型以榜样引路,营造良好的班级、年级组、学校教育的舆论和氛围。

6、重视德育科研,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。充分利用本校网站资源、青年发展学校等渠道打造德育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培养交流的平台。另外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要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德育论文1-2篇及1个班主任工作成功案例,并将作好汇编工作。

7、加强班会课的研究与管理,发挥主题班会课的教育功能,积极思考常规班会课的模式并进行推广,形成班会课的特色。并对班会课加强管理,做到每节班会课都要上好,每节班会课都要检查。

 

(三)加强学生德育系列教育,全面提高学生行为习惯

1、要切实抓好全体学生,特别是初一年级新生的基础文明习惯教育。利用入学教育和军训的机会,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言行习惯,通过军训磨学生的坚强意志,接受国防教育,提高国防意识。利用返校和班会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新的《中学生守则》、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和《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手册》的教育,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。

2、坚持升国旗教育。组织学生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,根据国旗下讲话的主要题内容,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,艰苦朴素教育,爱国主义教育,日常行为规范教育,诚信教育,法制、安全教育,感恩励志教育,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,如何做人的教育。

3、精心安排和组织主题班会。班会要有重点、有记录,充分发挥班委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,学工处工作人员将进行巡查,并做好记录和根据班主任工作考评条例进行量化考评。

4、依法抓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。建立和完善特殊生档案,并对特殊生进行跟踪教育。

5、心理健康教育。认真贯彻教育部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》,针对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,将开通心理健康咨询室,多形式地帮助学生解除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和心理障碍,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
6、加强法制教育。通过法制专题讲座和报告,观看法制教育片,举办专题班会,开辟法制教育专栏(板报)等系列活动,增强学生遵纪教育法和自我保护意识,把普法教育和遵规守纪教育结合起来。

7、加强毒品预防教育。认真开展毒品预防教育,有效结合“六有工程”和“唤醒计划”,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,养成健康的人生志趣,珍爱生命,微幸福人生奠基。

8、继续搞好“三结合”教育,优化教育环境。认真执行教育局社区“坐堂助学”的活动,坚持每星期我校教师准时到达社区,对学生进行辅导,加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者的联系,促进社会和谐。

 

(四)加强学风建设,突出学生自主发展

1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 “六有”工程,通过国旗下讲话,班会课等形式,让学生了解六有工程,即有人生目标,有兴趣爱好,有竞争对手,有义工岗,有卫生责任区、有满意学科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。

2、围绕“四会”,即每个学生会合理安排时间、会记好笔记、会预习复习、会整理知识,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,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,进一步优化“学风”建设。

3、强化三线巡课制度,尤其是班主任围绕课堂秩序、学生精神投入等情况巡课值班制度,学工处每天汇总检查的结果并及时公布,提醒督促。加强对课堂的管理,提高课堂效果。

4、学工处定期抽查学生的听课笔记和读书笔记,进行听课笔记和读书笔记评比展览,对笔记记载认真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。

5、加强学生班干部队伍建设。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的作用,抓好学生班干部的培养、使用工作,强化学生班干部工作责任制,加大学生自我监督、管理力度,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。

6、利用《家校直通车》、家校e通、校园网等,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,从而加强对学生放学后、节假日的管理,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。并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,丰富课余生活。

 

(五)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建设和谐校园文化。

1、办好《田园花开》、宣传栏、校园广播台、校园电视台等,繁荣校园文化表彰好人好事,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。

2、要求办好黑板报,由共青团、美术组组织对各班黑板报进行检查评比,评比结果进行班级量化考评。

3、和音乐、美术组合作,以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,开展广泛的文艺活动,认真抓好艺术队的训练工作,认真开展组织校文化艺术活动,给学生们提供展现自我,显露才华的机会,丰富校园生活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

4、协调体育组,组织举办第三届校体育节。协助体育组,狠抓广播操、跑操质量,真正达到快、静、齐,达到以操辅智,以操育德,以操审美,以操健体。

 

(六)注重科学管理,创建平安校园

    1、实行校园周边治安巡逻制度,把一切不安定,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,确保平安校园。发挥门卫的职能作用,作好门卫登记。

    2、建立健全学生请假制度。不论病假事假,均要有班主任老师的签字,否则一律按旷课处理。

    3、医务室要做好学生的防病治病的宣传工作,协助政教处组织学生体检,健全学生健康档案,做好学生青春期卫生知识讲座和预防近视的工作。

4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,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”的方针,加大宣传力度,落实各项安全制度,突出饮食安全、交通安全、用电防火安全等,切实做好防火、防电、卫生知识教育和管理,并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,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,确保校园的整体安全。

总之,2010年学校学工处工作要继续做到“有布置,促落实,多检查,勤通报”,杜绝形式主义,以收取实效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同时,从实际出发,积极探索新思路、新方法,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,打造学校德育教育的品牌,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。

 

苏公网安办32109202000109号